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海角社区-海角hj4db5.ccm9l-海角平台-海角最新跳转界面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常见问题 >

橡胶被发现和利用的历史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很久以前已经有人采集橡胶。中美洲的蹴球游戏便使用橡胶做的皮球。在那里出土的橡胶球,有些可追溯至公元前 1600 年。根据文献记载,这些皮球的弹力极佳,更曾使到访的西班牙人以为这些皮球有邪灵附身。

  橡胶也被用作把木制手柄栓紧于石头或金属器具上的带子,以及手柄的填充物。马雅人则懂得利用橡胶制造鞋子。

  虽然中美洲土著不像现代人那样正式地把橡胶硫化,但他们仍能利用有机物去达到近似的效果,例如把未经加工的乳剂混入不同种类的树液或一些藤类植物的汁液中(特别是某些种类的旋花科植物)。

  巴西一些土著会利用橡胶制造防水布料。曾有传闻称有葡萄牙人把这些衣服带回祖国,把同乡吓坏了,结果被控施行巫术而受审判。

  橡胶传入英国后,人们发现这种物料能很有效地擦去铅笔留下的痕迹。所以现在橡胶的英语 rubber 也被用来形容橡皮擦。有趣的是,现在的美国人习惯以 eraser 称呼橡皮擦,rubber 却被用来形容安全套

  1493年,伟大的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率队初次踏上南美大陆。在这里,西班牙人看到印第安人小孩和青年在玩一种游戏,唱着歌互相抛掷一种小球,这种小球落地后能反弹得很高,如捏在手里则会感到有粘性,并有一股烟熏味。西班牙人还看到,印第安人把一些白色浓稠的液体涂在衣服上,雨天穿这种衣服不透雨;还把这种白色浓稠的液体涂抹在脚上,雨天水也不会弄湿脚。由此,西班牙人初步了解到了橡胶的弹性和防水性,但并没有真正了解到橡胶的来源。

  1693年,法国科学家拉康达到南美又看到土著人玩这种小球,科学家和军人思维和眼光是不同的,追根寻底调查这种小球,才得知这种小球是砍一种印地安人称为橡胶的树而流出的浓稠液体缺制造的。

  1736年,法国科学家康达敏从秘鲁带回有关橡胶树的详细资料,出版了《南美洲内地旅行记略》,书中详述了橡胶树的产地、采集乳胶的方法和橡胶的利用情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770年,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发现橡胶可用来擦去铅笔字迹,当时将这种用途的材料称为rubber,此词一直沿用至今。

  1819年,苏格兰化学家马金托希发现橡胶可溶化在一种从煤焦油提炼出来的挥发油中。于是,人们用煤焦油、松节油、石油来溶解橡胶,得到了大批防雨制品。

  1823年,英人马金托什,像印第安人一样把白色浓稠的橡胶液体涂抹在布上,制成防雨布,并缝制了马金托什防水斗蓬,这也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雨衣吧。

  1839年美国人查理·古德伊尔发明橡胶硫化技术之后,解决了橡胶在温度高时发软变黏,温度低了又发硬变脆的特性。橡胶从此无所不能,在工业革命兴起的时代里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蒸汽机上使用了橡胶垫圈,橡胶被制造成橡皮擦、气球、胶带、防水靴、充气船垫等等。橡胶还激发了一位天才的想象力,那就是法国作家凡尔纳,没有橡胶就没有凡尔纳的《气球上的五星期》和《八十天环游地球》

  1852年,美国化学家古特义在做试验时,无意之中把盛橡胶和硫磺的罐子丢在炉火上,橡胶和硫磺受热后流淌在一起,形成了块状胶皮,从而发明了橡胶硫化法。古特义的这一偶然行为,是橡胶制造业的一项重大发明,扫除了橡胶应用上的一大障碍,使橡胶从此成为了一种正式的工业原料,从而也使与橡胶相关的许多行业蓬勃发展成为了可能。随后,古特义又用硫化橡胶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双橡胶防水鞋。

  1860年,C.G.威廉斯从天然橡胶的热裂解产物中分离出C5H8,定名为异戊二烯,并指出异戊二烯在空气中又会氧化变成白色弹性体。

  1879年,G.布查德用热裂解法制得了异戊二烯,又把异戊二烯重新制成弹性体。尽管这种弹性体的结构、性能与天然橡胶差别很大,但至此人们已完全确认从低分子单体合成橡胶是可能的。

  1876年,英国人魏克汉九死一生,从亚马逊河热带丛林中采集7万粒橡胶种子,送到英国伦敦皇家邱植物园培育,然后将橡胶苗运往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西亚等地种植并获得成功。至2004年,世界人工种植天然橡胶成功已有128年历史。

  1895年开始生产汽车,汽车工业的兴起,更激起了对橡胶的巨大需求,胶价随之猛涨。

  1895年第一辆使用充气轮胎的汽车问世,使得橡胶迎来了一个忠实的终身订户,从巴西雨林里开始的橡胶工业从此登上世界经济的舞台,转动着国家间的贸易齿轮,也转动着世界。橡胶在工业社会的成功,发财梦使无数的冒险家蜂拥到橡胶原产地巴西。那是一个疯狂的时期,从亚马孙河口开始一直到雨林深处,绵延几千公里,野生的橡胶树下到处是胶碗、胶管,到处是散发着恶臭的生胶作坊。森林地带兴建了铁路,亚马孙河上的航运公司运送着割胶工人和生胶制品。掠夺性开采毁灭了雨林,也毁灭着野生橡胶资源。

  1897年,新加坡植物园主任黄德勒发明橡胶树连续割胶法,使橡胶产量大幅度提高。由此,野生的橡胶树变成了一种大面积栽培的重要的经济作物。

  1904年,中国云南干崖(今盈江县)傣族土司刀安仁从新加坡购买8000株橡胶苗,带回国种植于北纬24°的云南省盈江县新城凤凰山,现仅存一株。

  1906-1907年,海南琼海爱国华侨何书麟从马来西亚引进4000粒橡胶种子,种植于会县(现为琼海市)和儋县

  1900年И.Л.孔达科夫用2,3-二甲基-1,3-丁二烯聚合成革状弹性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海上运输被封锁,切断了天然橡胶的输入,他们于1917年首次用2,3-二甲基-1,3-丁二烯生产了合成橡胶,取名为甲基橡胶W和甲基橡胶H。

  1915年,荷兰人赫尔屯在印度尼西亚瓜哇茂物植物园发明橡胶芽接法,使优良橡胶树无性系可以大量繁殖推广。

  1927~1928年,美国的J.C.帕特里克首先合成了聚硫橡胶(聚四硫化乙烯)。W.H.卡罗瑟斯利用J.A.纽兰德的方法合成了2-氯-1,3-丁二烯,制得了氯丁橡胶。

  1931年杜邦公司进行了小量生产。苏联利用С.Β.列别捷夫的方法从酒精合成了丁二烯,并用金属钠作催化剂进行液相本体聚合,制得了丁钠橡胶,1931年建成了万吨级生产装置。在同一时期,德国从乙炔出发合成了丁二烯,也用钠作催化剂制取丁钠橡胶。

  30年代初期,由于德国H.施陶丁格的大分子长链结构理论的确立(1932)和苏联H.H.谢苗诺夫的链式聚合理论(1934)的指引,为聚合物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聚合工艺和橡胶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改进。在此期间出现的代表性橡胶品种有:丁二烯与苯乙烯共聚制得的丁苯橡胶,丁二烯与丙烯腈共聚制得的丁腈橡胶。

  1937年法本公司在布纳化工厂建成丁苯橡胶工业生产装置。丁苯橡胶由于综合性能优良,至今仍是合成橡胶的最大品种,而丁腈橡胶是一种耐油橡胶,目前仍是特种橡胶的主要品种。

  1943年,美国开始试生产丁基橡胶,至1944年,美国和加拿大的丁基橡胶年产量分别为1320t和2480t。丁基橡胶是一种气密性很好的合成橡胶,最适于作轮胎内胎。稍后,还出现了很多特种橡胶的新品种,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1944年开始生产硅橡胶,德国和英国分别于40年代初生产了聚氨酯橡胶(见聚氨酯)等。

  二次大战中,日本攻占了橡胶产量最大的马来西亚,对美国的橡胶工业构成严重威胁。可是美国早有准备,在战后大力研究合成橡胶。

  二战后,各种合成橡胶应运而生。如合成了用钠作催化剂聚合丁二烯制得的丁钠橡胶、用丁二烯和苯乙烯聚合制得的丁苯橡胶、用氯丁二烯聚合制得的氯丁橡胶等等。

  1955年利用齐格勒在聚合乙烯时使用的催化剂聚合异戊二烯。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构与天然橡胶基本一样的合成天然橡胶。

  不久用乙烯、丙烯这两种最简单的单体制造的乙丙橡胶也获成功。此外还出现了各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橡胶。

  1938年冬,在泰国经营橡胶园多年的钱仿周,只身前往西双版纳车里县(今景洪),在对橄榄坝地区详细考察后得出结论,澜沧江畔是块理想的种橡胶之地。

  1939年秋,他带领钱长琛、陈团隆押运50万枚种子来到橄榄坝,但由于交通不便,耽误太久,种子霉烂,不能发芽,第一次育苗告败。

  1947年钱仿周派出叶国齐、杨森海带一千橡胶苗用他研究的办法,将椰子壳捶成绒,与肥土搅和,把每株橡胶苗的根须一一包裹起来,集装在木箱里运到橄榄坝种植。

  1948年4月,钱仿周来到橄榄坝考察试种结果,看到橡胶苗长势很好,就返泰组建“暹华树胶垦殖股份有限公司”,拉开了西双版纳种植橡胶的序幕。

  1953年3月,暹华树胶垦殖股份有限公司无力继续经营,钱仿周恳请云南垦殖局普洱特林工作站接管暹华胶园。就在这时,胶园遭遇火灾,300亩胶林仅存91棵。

  7月8日,云南垦殖局根据普洱特林工作站的报告,经中央林业部批准,接管暹华胶园,并入云南省特林试验指导所景洪试验场。

  50年代国际社会对中国进行封锁,橡胶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成为了国家最紧缺的资源。当时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在海南发展橡胶种植的同时,也对云南的红河、德宏、西双版纳等地进行实地勘查。按照当时西方的标准,橡胶种植不能突破北纬17度。

  1955年春天,就在暹华树胶园的胶苗种下的第7个年头,李宗周试割了12棵橡胶树,胶树每次产胶乳30毫升左右,把胶乳加工成胶片送到广东、上海等地科研机构检验,结论是质量合格。橡胶在西双版纳的种植成功对被国际封锁的中国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中国在北纬20度以下的国土只有海南。这兴奋注入了随之到来的的狂热之中。

  1956年7月31日,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中国兴起,橡胶基地的建设在这个运动中被大大地推动了。一批军队和技术人员从华南垦区调到云南热区。

  1957年1月28日国营橄榄坝垦殖场正式成立。创业者们在大片的原始森林里披荆斩棘,开辟出新的橡胶园。科学家加紧研究,培植出了适应较高纬度的橡胶树种。

  1956年7月31日,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中国兴起,橡胶基地的建设在这个运动中被大大地推动了。一批军队和技术人员从华南垦区调到云南热区。

  1957年1月28日国营橄榄坝垦殖场正式成立。创业者们在大片的原始森林里披荆斩棘,开辟出新的橡胶园。科学家加紧研究,培植出了适应较高纬度的橡胶树种

  建场之初,植胶场由军队转业复员官兵和各地招收的工人所组成。接下来的60年代大批湖南支边青年来到了西双版纳,他们被传说中的原始森林,被森林里的大象和猴子所吸引来到这里。植胶农场真正得到大规模发展是在60年代末。

  1969年北京、上海、四川、云南昆明数万名知识青年先后来到西双版纳,他们同样被诗里描写的头顶香蕉脚踩菠萝的西双版纳所诱惑,但到了这里才发现,他们建设边疆的工作是拿《天工开物》就有记载的原始工具去对付最原始的雨林。砍倒森林,放火烧了做肥料,然后把坡地挖成台地种上橡胶。砍森林叫做砍坝,烧树木叫做烧坝,农场沿用当地的山地民族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橡胶。

  到了2007年西双版纳已拥有10个大国营农场,其中有9个是植胶农场,橡胶种植面积150余万亩,农场职工14.97万人。西双版纳已是中国的第二个橡胶基地。

  2003年,全世界天然橡胶产量为753.57万吨。位居世界橡胶生产大国前五位的分别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中国,五国橡胶总产量为629.25万吨,占全球橡胶总产量的83.5%。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Philips公司采用锂引发阴离子聚合成功地开发了溶聚丁苯橡胶(SSBR),并于1964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SSBR的工业化生产通常使用烷基锂主要是以丁基锂作为引发剂使用烷烃或环烷烃为溶剂,醇类为终止剂,四氢呋喃为无规剂。但由于SSBR的加工性能较差,其应用并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70年代末期,对轮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橡胶的结构和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聚合技术的进步,使SSBR得到较快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的Duniop公司和荷兰的Shell公司通过高分子设计技术共同开发了新的低滚动阻力型SSBR产品。荷兰Shell公司和登录普轮胎公司共同开发了新型SSBR产品,曰本合成橡胶公司与普利斯通公司共同开发了新型锡偶联SSBR等第二代SSBR产品,这标志着SSBR的生产技术己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SSBR的开发较晚,1982年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研究院对正丁基锂-四氢呋喃-环己烷体系的苯乙烯和丁二烯共聚进行了小试研究,1984年进行了放大试验,1989年研制了一种新型节能SSBR,1kt级的工业装置开发成功,1996年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开发成功10kt级的SSBR生产线,并与有关单位合作,在汽车轮胎、自行车胎、胶鞋、杂品和改性沥青等方面相继进行了应用研究。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对SSBR的基本物性、加工性能评价和轮胎胎面配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1世纪橡胶发展速度更快。汽车工业带动橡胶工业,资源极缺、环境要求拉动再生橡胶利用,航天科技对橡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Copyright © 2025 海角社区-海角hj4db5.ccm9l-海角平台-海角最新跳转界面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号